社区居民参与率低服务需求精细,小区“飞线”密布毁绿种菜,无物业古城区治理力量捉襟见肘……这些都曾是困扰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多个社区的治理难题。
如何破局?慈城镇紧握党建引领“金钥匙”,以“群众有感”为标尺,联动多元主体,盘活沉睡资源,细处落墨做文章,将“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在纾解共性治理痛点中,探索出一条空间活化、行为转化、力量优化的基层善治新路径,生动绘就党群连心、治理有效的“和美图景”。
闲置角落变身“人气会客厅”
走进维拉小镇社区,曾经的闲置房、犄角旮旯,如今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37℃‘家’居民会客厅”里,几位老人正聊着家常;隔壁童梦空间传出儿童欢笑声;WE共享客厅音乐运动馆常有文艺青年出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于燕飞介绍,面对社区70%的中青年居民精细化服务需求高、参与积极性却较低的“矛盾点”,他们盘活社区“沉睡空间”,引入专业力量,“共享共治”是关键。一年来,这些空间密集开展近300场活动,服务超5000人次。 “光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像孩子假期托管、老人健康问诊这类,就有150多件。”
“慈小宝”爱心托管班在社区的音乐运动馆开展(慈城镇供图)
更难得的是,居民从使用者变“主理人”。“从空间设计到运营,都得大家说了算。”于燕飞指着全新升级、集七大功能于一体的音乐运动馆说,“预约自主式”才能满足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场地共享、专业服务结合,居民在获得服务的同时,也找到了施展特长的平台。
引导“阻力方”成了“主力军”
云鹭湾社区慈浦里的变化同样让人惊喜。过去抬头一片“飞线森林”充电隐患重重,低头是圈占绿地种菜的“私家菜园”,邻里矛盾不断。
社区党委没搞“一刀切”,而是联合物业、城管、热心居民组成“焕新工作组”。拆飞线,更要解“充电渴”,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电工带头拆除私拉电线,同时新设多处智能充电棚,“堵”与“疏”齐发力。变废地为“花园”,推行“公益积分”制度——清理乱种菜,认领绿地养护就能积分享受美化指导、兑换绿植花种。
曾经的“毁绿带头人”张阿姨成了积极护绿员。“以前图方便种点菜,现在带着大家伙一起维护花坛,外孙子周末都爱来这儿玩!”这一招,让20多处飞线隐患消失,10余块毁绿菜地变回景观绿地,长效的护绿巡逻队也组建起来。
社区护绿队成员正在维护绿化(慈城镇供图)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柳娜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云鹭客厅·党建暖邻项目,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客厅、楼道微空间串联成网,打造‘家门口的红色服务圈’,推动党员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进一步激发‘自治内生力’。”
“新力量”串起古城“连心网”
在无物业管理、社工力量薄弱的慈城古城区景明、浮碧、望京三个老社区,“人少事多”是常态。
社区党委创新采用“党建引领+三社联动+专业赋能”模式,集结党员、能人巧匠成立“古城580”维修队、“马头墙”防涝小分队、“邻里话舍”调解团“3大王牌”服务队,践行“1+1+1”互助理念(社区合力+群众合力+邻里互助)。 一年来,60余位党员志愿者拧成一股绳,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赢得居民广泛赞许。
今年,队伍又添“生力军”——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组成的“古城青春骑士”志愿服务队。他们走街串巷,成了流动的“城市眼睛”:看到卫生死角随手拍照上传,留意独居老人几天没见就去问声好,居民有啥心声随时传达。“社区给我们建起暖心驿站,我们顺手帮看看、传传话,都是小事儿!”一位骑手说。他们熟悉情况的职业特点,极大提升了社区发现问题的效率和精准度。
聘用外卖骑手为“古城青春骑士”(慈城镇供图)
废弃角落变阵地,“对着干”的居民变帮手,“骑手小哥”变信息员……慈城基层治理的关键词在于“精准”和“激活”。党建引领、社企搭台、专业赋能,把分散的力量聚起来,瞄准老百姓家门口的“痛点”下功夫:空间够不够、服务好不好、环境美不美、安全稳不稳。用“共享共治”的理念替代“独角戏”,用一件件实事的解决和一个个微小场景的改善,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心的“家”。(金贤芳 吕双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