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5.7%的增长,透视长春高质量发展脉动——写在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即将召开之际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前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均达到55%……近日出炉的长春上半年经济“年中报”,振奋人心、增添信心。这份“成绩单”是长春迎难而上、奋力攻坚的成果,更是其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清晰地传递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强劲脉动。
稳,是发展的坚实底盘;进,是前行的方向与状态。透过5.7%的增长数据,既能清晰感知长春在转型攻坚中的韧性,也能深切触摸到创新驱动下的澎湃动能,更能读懂其作为省会城市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责任与担当。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长春产业升级的铿锵步伐,是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更是城市发展能级的稳步提升。
坚实底盘:
工业筋骨向“新”蜕变
在“汽车城”长春,汽车产业这根“顶梁柱”,正上演“老树发新枝”的转型佳话——
迎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转型浪潮,中国一汽上半年成绩亮眼:整车销量突破157.1万辆,同比增长6.1%;生产整车155.5万辆,同比增长3.8%。其中,自主品牌销量突破44.98万辆,同比增长8.5%;自主新能源销量突破14.5万辆,同比增长95.5%;中国一汽、“红旗”、“解放”的品牌价值均位列行业第一。
红旗繁荣厂区的总装车间里,19台工业机器人完成风挡玻璃全自动装配,52秒完成底盘合装,创下兼容8种车型共线生产的行业纪录。
一汽丰田长春丰越的绿色工厂融合推进“智改数转”,生产能耗指标持续下降,为“长春制造”贴上低碳、绿色、智能的鲜明标签。
锚定万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长春在“自主创新突破”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精准发力。一方面,中国一汽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开始兑现;另一方面,本地配套体系的完善和应对供应链波动的能力也在增强。政府精准施策,在应用场景开放、基础设施配套上提供了有力支撑,政企协同效应凸显。
汽车产业“老树发新枝”的同时,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长春黑土地上集群生长。上半年,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9%,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生动诠释了长春工业结构优化的“含金量”“含绿量”也在同步提升。
动能积蓄:
项目建设擂响“奋进鼓”
5.7%的活力迸发,源自大项目夯基垒台的“硬投入”,是长春全力“拼经济”、奋力“抓项目”的生动实践——从特色产业园区破土奠基,到智能工厂拔地而起;从商务楼宇、星级酒店“竟跑”落位,到城市综合体加速崛起……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拔节向上,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聚醚醚酮(PEEK)深加工系列产品综合厂房(二期)项目迎来竣工,为新材料产业再添硬核支撑。
永春生物医药城内,中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和长春永春生物医药城孵化创新中心建设正酣,将成为集聚创新创造的发展热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北湖园区项目正构建新材料全链条贯通式创新高地,让科研成果加速驶向产业蓝海。
航天信息产业园以“问天”之姿构建商业航天新生态,助力航天梦照进现实。
上半年,全市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达1327个。这些重大项目如同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压舱石”,正为长春积蓄着未来竞争的新优势,让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动能更强。
对这些大项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这些重大项目绝非盲目扩张的“铺摊子工程”,而是紧扣发展需求的精准布局——既聚焦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的现实需求,更瞄准未来产业赛道的前瞻布局。它们既是当下稳住经济增长的“定盘星”,更是培育长远竞争优势的“动力源”。
创新密码:
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
5.7%的增长密码,深植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之中。
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一列列动车组整装待发: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完成首次悬浮试验……近年来,中车长客频频“出圈”,相继自主研发的“和谐号”“复兴号”等系列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如今,其产品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硬核创新实力的支撑: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高速列车本构安全技术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更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已经构建,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被深度掌握,在碰撞吸能、振动噪声、超导技术、轻量化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创新的触角伸向苍穹。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已从初代的400公斤级降至20公斤级,目前,117颗卫星在轨运行,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遥感信息服务上占据显著优势,已为农林、水利、环保、交通、金融、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类别的精准服务。
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同样激荡着长春的创新活力。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长春紧抓低空经济产业风口,发布了《长春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探索“低空+”多元应用场景,还于今年2月发布了国内首个低空大模型“紫东长空”,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智慧大脑”。
净月高新区在净月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春农博园等多地部署云圣智能宝莲灯无人机巢,无人机每天巡检两轮次,在城市垃圾清理、路面破损巡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的活水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上半年,我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同比增长13.9%;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6%。创新活力既体现在成果转化的“高效能”里,更凝结为经营主体的“强梯队”中。上半年,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较去年年末增长25.7%,首批认定高成长性的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46户。
这组数据折射出,长春在创新生态构建上的持续发力已初见成效: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高效成果转化平台,优化全链条政策保障环境,让科研“富矿”真正转化为产业“金矿”。
工业筋骨的“智”变焕新,筑牢了转型根基;重大项目的夯基蓄势,积蓄了澎湃后劲;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则释放出引领未来的强大动能。三重动能交织共振,驱动着长春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破浪前行。(记者宋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