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题:小燕子,穿花衣——儿歌经典何以不朽?  新华社记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简单优美的曲调、溢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打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闸门。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学校“温暖集体行动”的方案》的通知。

《方案》提出,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学校共青团组织要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学校少先队组织要担当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紧紧围绕少年儿童所需开展工作,增强服务的精准性、可及性、有效性。学校工会要积极了解和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切实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学生会、研究生会、班级等要面向全体同学,听取、收集同学普遍需求和现实困难,及时反馈学校,帮助有效解决。学生社团要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各类组织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班一品”“一舍一文化”等创建活动。

增强文化浸润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课程教材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温暖元素,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建设文明校园、书香校园、乡村温馨校园为抓手,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等。

强化师生互动联结。实施教师“阳光关怀行动”,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走访慰问,加强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和组织关爱。开展“书记面对面”“校(院)长有约”等活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让学校温暖深入基层。同时,要广泛推行“导师制”“教师家访制”“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制”等师生联系关爱机制。

激发仪式教育力量。规范健全学校仪式教育体系,将仪式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设计分阶段、递进式的仪式活动,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实施合适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形成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等。

培育推广集体项目。广泛开展校园体育锻炼活动,打造适合本校的阳光跑、课间操、健身操等群体性运动品牌项目,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结合各校美育发展阶段性特点,推广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展演等文艺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创作并推广以“温暖集体”为主题的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艺术展演展示活动等。

开展精准纾困扶志。支持创设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型集体,完善学业支持和就业服务链,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帮扶,提供精准就业指导与岗位匹配服务。支持创设实习团队、实训团队、科研团队等学习型集体,支持创设资助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等发展型集体,支持创设朋辈小组、同伴小组等互助型集体等。

增强情绪感知疏导。高校普遍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情绪综合感知体系,中小学普遍建立“学校—年段—班级”三级情绪综合感知体系,善于依靠集体识别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疏导情绪、正向引导。鼓励在寄宿制中小学建设“情感成长驿站”,推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一线工作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构建温暖集体中的应用场景,加强数字集体空间建设,运用大数据感知集体情绪,优化虚拟空间情感交流等。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化“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推动福州地区大学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文化圈建设,相对聚集的大中小学,可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区域校际文体科创活动,形成圈层有特色、温暖无围墙的育人大生态等。

营造浓厚氛围导向。组织开展“温暖集体行动”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温暖集体行动”模式,探索先进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等。(漳州融媒记者 陈慧慧)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